东方书画艺术网:www.dfshysw.com
编辑:金勇
时间:2020-07-07 11:35:31
翰墨君缘--执子之手同绘丹青|刘文西和夫人陈光健的故事  
 

刘文西与陈光健携手艺术人生。王美摄

他从江南山村走向黄土高原,上百次采风、上万张画作,凭借的就是对绘画的热爱以及对艺术的追求;他一生为师,带领着学生不断深入基层,将我国传统绘画的技艺与经验不断创新融合,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他情怀黄土,心系人民,一次又一次登上黄土高原,将双脚深深扎根在陕北,与当地人民为友,从他们身上汲取创作灵感。

他就是著名美术教育家、黄土画派创始人刘文西。2019年7月7日,刘文西先生永远止笔。在刘文西逝世一周年之际,记者拜访了刘文西的妻子——著名画家陈光健,听她讲述那段尘封的往事。

从江南到西北 文艺种子扎根心中

1933年,刘文西出生在浙江省嵊州水竹安村,灵秀的江南山水孕育了他的艺术天赋,他从小就自学绘画并颇有成效。1950年,缘分让刘文西与陈光健在上海育才学校相遇,一起学习美术,这一遇,不仅是9年的同窗,还是一辈子的夫妻。

在上海育才学校,刘文西开始接受正规的美术学习,白天埋头苦学,晚上挑灯夜战,为他日后作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西在学校时便十分用功。当时他家庭经济情况不是很好,在上海育才学校的4年,他利用睡觉时间画连环画、插图给杂志报纸投稿。他画得好,大多数投稿都会被采用。挣到的稿费不仅能供自己学习使用,他还将攒下的钱都寄给家里补贴家用。”谈话间,陈光健仿佛回到了那段洋溢着青春与激情的时光。

也正是在上海育才学校,刘文西第一次接触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先进思想。老师王琦送给他的一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更是让他如获至宝,那些滚烫的文字,让他备受鼓舞。刘文西清楚认识到革命文艺工作者必须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革命的文艺作品。

文艺的种子从此在刘文西心中生根发芽,他也由此对延安那一片神奇的土地充满向往。

1957年,即将从浙江美术学院毕业的刘文西毫不犹豫地把毕业创作实习地点选在了延安。“为什么选择延安?他自己曾这样说,从绘画这个角度,他看了很多前辈画延安的作品,老一辈版画家对延安的刻画,让他觉得延安人很有特点,扎羊肚子毛巾、住窑洞,这些风俗和特色令他十分向往。《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引着他一生的文艺道路和艺术实践,作为艺术家,他必须要到这样的地方去学习。”

在延安,年轻的刘文西探访革命的足迹,接触朴实的人民,这片黄土地教会他如何做人、作画,让他情为之所系,魂为之所牵。

毕业时,早已被当时西安美术专科学校(现西安美术学院)校长刘蒙天相中的刘文西,也如愿被分配到大西北,从此开始了他的执教生涯。

举贤不避亲 六十年风雨同舟

刘文西来到西安后,陈光健很快也被调到西安美术专科学校任教。在浙江美术学院,他们都受教于著名国画大家潘天寿,陈光健的美术专业素养也是极高的,而为了成就刘文西,照顾好子女,陈光健默默地站在刘文西的背后,习惯着以刘文西妻子的方式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

1984年,学院准备推荐陈光健当副院长,而陈光健主动找到院领导推荐刘文西,“举贤不避亲,我给你们推荐一个更适合的人选,就是我的丈夫刘文西。”时至今日再次提起这件事,陈光健依然觉得这个决定非常正确,“我觉得他适合,是因为他一辈子都在向前冲,争分夺秒地拼搏,有股狠劲,特别是对美术,好像血液里流淌着的就是对绘画的热爱。”

刘文西绘画水平突出,创作也多,所以在陈光健的推荐下他成为院长。从西安美术学院院长到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西安美术学院名誉院长、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院长、陕西省国画院名誉院长,一路走来,他渐渐被社会认知与肯定。

《唢呐声声》 刘文西作品

“他在学院担任职务后,各种活动和会议也变多了,还要坚持自己的绘画创作,对家中的关心更少了,所以家里所有的事都是我在打理。我觉得这样蛮好的。能力有大小,才干分高低,为什么夫妻一定要争个先后高低?国家培养一个人才不容易,一个家庭里有一个人能够走在前面,得到大家的认可总是好的。”人不能求全,总要付出,这是陈光健的想法。她深知刘文西对绘画的执着和付出,所以她也在生活上对刘文西无条件地付出。

陈光健的艺术主攻方向也是国画,并且在人物画方面颇有成就。为了有更多精力照顾家庭,几番权衡下,陈光健选择了创作周期长的工笔画:“工笔是慢慢磨的,不像大写意那样一气呵成的作品需要投入整块的时间和很多精力。因为要顾及家中的柴米油盐,我的时间是零零碎碎的,有时间我就画一点,但是我有一个目标就是把它画好。”几十年风风雨雨,刘文西与陈光健一路携手走来,相濡以沫。

扎根黄土地 为人民而创作

从向往到如愿,刘文西这一生都离不开绘画,离不开黄土地,离不开人民。

第一次前往延安时,刘文西就被厚重的黄土、淳朴的民风所吸引,《毛主席与牧羊人》应运而生,这幅画作为他的毕业作品,轰动浙江美院。当时,国画大师潘天寿看后,欣然为该画题词——延安之晨。

60多年间,刘文西先后前往陕北上百次,与人民同吃、同住,画了上万幅画作,记录那里的山水、人情。

“文西笔下的延安人十分有特点,很多美术学院的师生看到刘文西画的陕北那么美,都跑到陕北去了,但是去了以后没看见那么多漂亮的东西。”陈光健笑着说,“那是因为他发现了陕北的特色美,并把对陕北人民的感情也揉进了画作中。”

为人民作画,与人民为伴,刘文西与陕北人民的情谊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有一年,陈光健带学生去陕北下乡,刘文西特意叮嘱她去看望他的结拜兄弟——景聚财。当时的景聚财只是一位民工,而刘文西却与他面对着宝塔山诚心诚意地结拜,这是陈光健没有想到的。

刘文西曾经画了7张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画像,将人物从幼时到年迈的神态和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几十年画下来,相处得如同亲人一般。后来刘文西听说她家中经济困难,还特地前往去看望并接济了她。

“文西每次去延安,都要带些水果往老乡家里送,就像过年走亲戚一样。”在陈光健看来,老乡们已经不仅仅是刘文西画作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更是他用生命去热爱去呵护的亲友。

生活在哪里,艺术就在哪里。刘文西熟悉黄土地,热爱生活在这里的人民,以诗情画意、独特技法和动态构图,表现这个地域的人民生活,是黄土地上的艺术使者。刘文西一直坚定着“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主张,他曾说,画陕北,几辈子也画不完。在陕北,刘文西根本记不清睡过多少炕头,结识了多少农民朋友。在不断深化创作时,刘文西为自己所创立的黄土画派制定了一个更高的艺术目标——“一手伸向世界”。他在扎根黄土地的同时,汲取艺术养分,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践行更高的艺术成就。

“您要创作吗?到生活中去。您要激情吗?到人民中去。他们会启示您怎么创作,路该怎么走。”斯人已逝,但他在绘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来源:三秦聚焦



友情链接

东方书画艺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1-2020 东方书画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津ICP备13005438号   技术支持:15222758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