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书画艺术网:www.dfshysw.com
编辑:金子
时间:2021-01-30 17:00:05
翰墨君缘--《发现非遗之美》之宣笔  

宣笔制作技艺,安徽省宣城市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宣笔制作历史悠久。源于秦代,盛于唐宋,宋末元初,战乱频繁,宣笔技艺逐渐式微。明清时期,再度兴盛。

宣笔的渊源最早起自秦代,唐代韩愈在《毛颖传》中记载,蒙恬将军“南伐楚,次中山”,并用中山兔毛制毛笔,其中所提到的中山,便是当代宣州地区。宣笔制作传至汉代,制作技艺得到进一步改进,笔身装饰十分考究。魏晋时期,宣笔制作基本传承了汉制风格。唐代是宣笔发展的鼎盛时期,宣州也成为全国的制笔中心,并于唐天宝年间将宣笔作为贡品献奉朝廷。朝廷做了“岁贡青毫六两,紫毫二两”的规定。因这种笔主要在宣城集散,故得名为“宣笔”。

宋代,宣笔制作技艺日臻完善,名工辈出,声誉日隆。特别是宣州制笔世家诸葛氏所创制的“无心散卓笔”,被书法家梅圣俞称为“笔工诸葛高,海内称第一”,“软硬适人手,百管不差一”,成为中国宣笔史上的一支劲秀。宋末元初,由于朝廷偏安,战乱频繁,迫使宣笔技工们为谋求生计而不得不四处流散,改谋他业,导致宣笔技艺失去根基。清嘉庆、道光年间有凤振堂笔庄、陈广良笔墨坊、吴志福笔店等制笔作坊。相传包世臣著《安吴四种》,就是使用吴志福制作的紫毫小楷毛笔。清末,扬州人朱丙生从铜陵学得宣笔制作技艺,回乡后开毛笔店,传张宗铭,再下传张加元张祥芝、张苏,均名扬一时。

宣笔柔韧相宜,笔匀基固,书写流畅,收发自如,既能蓄墨又不肥滞。长锋软毫质软丰腴而不肥厚,转锋灵活,能收能放,刚柔相济;紫毫则锋利挺劲且不失柔转,既易着力又便掌握;狼毫笔发墨均匀流畅,硬中破软,笔道挺劲;兼毫笔更是宜书宜画,软硬兼宜。

“尖、齐、圆、健”也被称为毛笔“四德”,尖是指笔锋要尖如锥状,功用为利于书写钩、捺等笔画;齐是指笔毛铺开后,锋毛平齐,功用为利于吐墨均匀;圆是指笔根为圆柱体,圆润饱满,覆盖之毛均匀,功用为书写时流利而不开叉;健是指笔锋在书写绘画时有弹性,能显现笔力。

来源:发现非遗之美

免责声明: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友情链接

东方书画艺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1-2020 东方书画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津ICP备20004780号-1   技术支持:15222758054   

津公网安备120111020009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