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书画艺术网:www.dfshysw.com
编辑:金勇
时间:2020-05-11 15:21:50
翰墨君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疆木卡姆艺术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古典音乐艺术形式,是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十二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的总称,主要分布在南疆、北疆、东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在乌鲁木齐等大、中、小城镇也广为流传。特别是“十二木卡姆”,它是维吾尔木卡姆的主要代表,广泛流传于新疆的南疆地区和北疆的伊犁地区。
 
历史渊源
 
民间文化

    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肇始于民间文化,发展于各绿洲城邦国宫廷及都府官邸,经过整合发展,形成了多样性、综合性、完整性、即兴性、大众性的艺术风格,并成为维吾尔族的杰出表现形式。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优秀的古典音乐,即大型古典音乐套曲的称谓。它是维吾尔人民创作出来的一部巨大的音乐财富,素有“东方音乐明珠”之誉称。

    在现代维吾尔语中,木卡姆除大型套曲意思外,还具有法则、规范、曲调等多种含义,它由十二部木卡姆组成,每一部又由大乃格曼(大曲naqma)、达斯坦(叙事诗dastan)和麦西热甫(民间歌舞maxrap)三大部分组成,含歌、乐曲20至30首,长度2小时左右。全部演唱完十二木卡姆需20多个小时。木卡姆体裁多样,节奏错综复杂,曲调极为丰富。生动的音乐形象和音乐语言,深沉缓慢的古典叙诵歌曲,热烈欢快的民间舞蹈音乐,流畅优美的叙事组歌,在艺术成就上是无与伦比的。《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音乐的脊梁,是打开维吾尔族文化的金钥匙,是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古典音乐精华的融合体。


    十二木卡姆音乐历史非常悠久,它继承和发扬了古代西域音乐中的《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伊州乐》、《于田乐》等音乐传统,以汉唐时期已形成了完备的艺术形式,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公元十六世纪,由叶尔羌汗国的阿曼尼萨汗王后组织音乐家们,将民间流传的十二木卡姆音乐进行了系统的规范,使木卡姆音乐更加完整地保留下来。

    现存在木卡姆音乐有多种不同风格的类型,其中有喀什木卡姆、多郎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伊犁木卡姆等。其中的喀什木卡姆形式最完备,更具代表,而且在天山南北广为流传。喀什木卡姆共有十套,因此人们习惯称之为十二木卡姆。

    十二木卡姆的源流,从时代和地域因素上讲主要有两点,一是由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发展成的套曲和歌曲;二是地方音乐,即库车、喀什、吐鲁番、哈密和和田音乐以及刀郎音乐。这种时代和地域因素相互交织渗透,浑然一体,形成产生于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民族特征、道德观念及其心理素质的民族调式特点。这种特点则是通过独特的音乐形式、演奏方法以及独特的演奏乐器加以体现的。

    早在在维吾尔族祖先从事渔猎、畜牧生活时期就产生了在旷野、山间、草地即兴抒发感情的歌曲,后来经不断融和、衍变,到公元12世纪,发展形成了博雅婉组曲,这就是木卡姆的雏形。“木卡姆”正式纳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是与一位伟大的维吾尔族女性--阿曼尼萨(公元1533-1567年)密不可分的。1547年,酷爱音乐和诗歌的阿曼尼萨,成为以新疆莎车为国都的叶尔羌汗国的王后。

    而国王阿不都·热西提汗是一个学问渊博、雷厉风行的可汗。他是诗人,是乐师;他熟识波斯文、突厥文诗歌,懂得希腊音乐(毛拉·穆萨《安宁史》)。他在位的年代(1533-1570年),由他主持重新扩建了喀什噶尔皇家伊斯兰经文学院(即汗勒克买德力斯),还将喀喇汗王朝著名大诗人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陵墓由吐曼河边迁葬于喀什噶尔城南的皇族陵园(即阿勒吞鲁克),因为旧坟受到洪水威胁。他是一个热爱古今中外文化艺术的统治者;在治理政务之余,他的兴趣更多地偏重于文化艺术的发展,就很可以理解;而他与虽出身寒微却同样精于维吾尔文化艺术的阿曼尼萨汗结合,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艺术特色
 
艺术唱词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唱词包括哲人箴言、先知告诫、乡村俚语、民间故事等,其中既有民间歌谣,又有文人诗作,是维吾尔族人民心智的生动表现。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音乐形态丰富多样,有多种音律,繁复的调式,节拍、节奏和组合形式多样的伴奏乐器,显示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感染力。木卡姆分布地区很广,种类繁多。阿拉伯、波斯、土尔其、印度以及中亚等地均有木卡姆,但就其种类来说,在世界上,新疆的木卡姆种类最多,有一系列带有地域性特色的套曲,如《哈密木卡姆》、《和田木卡姆》、《刀朗木卡姆》、《伊犁木卡姆》等。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在其文化空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最具代表性的十二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流派。

    长期以来,十二木卡姆是师徒相传,口传心授。这种传承形式,在岁月风尘的荡涤下,极易耗散。加之十二木卡姆体系太庞大,词意太深奥,曲牌太绵长,完整死记硬背下来非常困难,到解放前夕,十二木卡姆已濒临灭绝。为了抢救这濒于失传的音乐瑰宝,1950年,文化部派出音乐家万桐书、刘炽等音乐家组成“十二木卡姆整理工作组”开始了艰辛的挖掘、整理工作。音乐家们找到“十二木卡姆”的唯一演唱者、维吾尔族著名老艺人吐尔迪阿洪老人,用一台老式钢丝录音机录下了十二木卡姆的全部内容。用了将近6年时间,才将曲谱、歌词整理完毕。经过整理和编辑,1960年,正式出版了《十二木卡姆》:包括古典叙诵歌曲、民间叙事组歌、舞曲、即兴乐曲340余首。


十二木卡姆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十二木卡姆由十二套大型古典乐曲组成,其中的每一套包括穹乃额曼(意为大曲,系列叙咏歌、器乐曲、歌舞曲)、达斯坦系列叙事歌、器乐曲)和麦西热甫(系列歌舞曲)三大部分。每套含乐曲二十至三十首,十二套共近三百首,完整地演唱需要二十多个小时。喀什、和田、阿克苏和伊犁等地流传的十二木卡姆虽然同源,但在结构模式、旋律风格、乐器使用等方面却又各具特色。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民众最喜爱的艺术形式,在各种公众或家庭聚会中演唱和舞蹈。
 

吐鲁番木卡姆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

    吐鲁番木卡姆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流传于吐鲁番地区鄯善县鲁克沁镇及周边吐鲁番市和托克逊县。


刀郎木卡姆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麦盖提县

    刀朗木卡姆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西北部以叶尔羌河至塔里木河流域为中心的刀郎地区,尤以麦盖提县为盛。

    刀郎,亦被音译为“刀朗”、“多郎”、“多朗”、“多浪”、“多兰”、“多伦”、“朵兰”、“都兰”、“隋兰”或“道南”等。大多数学者认为这个词汇是生活在从叶尔羌河和塔里木河两岸直到罗布泊地区的一部分维吾尔人的自称。

    他们生活的地区也就被称作刀郎地区。刀郎木卡姆主要流布于喀什地区的莎车县、麦盖提县、巴楚县,阿克苏地区的阿瓦提县。在喀什地区的叶城县、泽普县、岳普湖县,阿克苏地区的沙雅县、库车县,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轮台县、库尔勒市、尉犁县直至吐鲁番、哈密地区,也可看到刀郎木卡姆的影响。

    刀郎木卡姆是维吾尔木卡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十二木卡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刀郎木卡姆根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叶尔羌河两岸的绿洲文化,含有漠北牧猎文化的因素,具有典型的多元一体的特点。麦盖提县维吾尔族祖先在从事渔猎、畜牧生活时期就产生了在旷野、山间、草地即兴抒发感情的歌曲,这种歌曲叫作巴雅宛(旷野之意),后来经不断融和、衍变,到公元12世纪,发展形成了巴雅宛组曲,这就是刀郎木卡姆的雏形。后经著名维吾尔木卡姆大师阿曼尼萨汗(1534年生于新疆麦盖提县尕孜库勒乡,卒于1567年)的不断整理、规范、推广,形成了今天的刀朗木卡姆。

哈密木卡姆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地区

    哈密木卡姆是流传在新疆东部哈密地区的一种历史悠久、篇幅宏大、结构完整的大型维吾尔音乐套曲,共有琼都尔木卡姆、乌鲁克都尔木卡姆等12套,其中7套包括两个乐章(即两套曲目),共有258首曲目、数千行歌词。哈密木卡姆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在西域伊州乐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吸收了来自中原、中亚及西亚的音乐艺术营养,在歌词、风格、结构等方面体现了文化多元性的特点。

传承意义

    维吾尔刀郎木卡姆,是十二木卡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公元十世纪,一直流传至今,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无价之宝,也是维吾尔人民丰富的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之一。她现今仅保存在刀郎维吾尔人民生活的地区,她的曲调旋律没有受到其他木卡姆或其他地方音乐的影响,始终保持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色彩,代表着古老的维吾尔木卡姆。

    新疆麦盖提县维吾尔刀郎木卡姆是麦盖提县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与其他各地流传的刀郎木卡姆和新疆境内的各种维吾尔木卡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又有相对独立的艺术特色,具备较高的艺术价值。

    随着文化的传播、整合,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记忆越来越淡漠,刀郎木卡姆这种文化表现形式在维吾尔族人民的节日仪式和人生礼仪中的功能逐渐减弱,它的传承因此出现了危机。在麦盖提县能弹唱的民间老艺人已经不多了,能完整弹奏9个序曲的老艺人更是寥寥无几。因此有关部门必须采取抢救和保护措施,使其有序传承。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5年8月,中国艺术研究院受文化部委托,组织召开中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国家评审会议,“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成为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预选项目。

    2005年11月25日,中国政府报送的“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来源:东方书画艺术网编辑 

免责声明:
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友情链接

东方书画艺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1-2020 东方书画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津ICP备13005438号   技术支持:15222758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