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书画艺术网:www.dfshysw.com
编辑:金勇
时间:2020-06-23 15:18:39
翰墨君缘--2020中央美院毕业季丨微展厅·本科生/造型学院版画系  
 

微丨展丨厅

造型学院版画系

展厅入口

搜索“作者姓名”或“学号”可直接观看作品

视频作品请线上观看

序 言

同学们好!你们也马上就到毕业展的时候了。按惯例,我总要为你们的展览写上几句话,那我就想写点儿希望和祝福吧。

我先说说今年毕业展的特殊性。由于受到新冠病毒疫情的影响,我们今年的毕业展不能在实体美术馆展出了。自去年一月二十三日国家宣布武汉封城,全国停工停课以来,直到四月中旬也没有完全复工,大中小学也仍然没有解禁。我们非常理解并支持政府的做法,都是为了师生们,尤其是为学生们的生命安全着想。为了毕业创作能够顺利且保质保量完成,我们在大院领导的带领下,开了很多次会,制定了科学而又系统的网络教学实施方案。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完成了毕业作品和毕业论文的工作。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在接受网络教学和线上美术馆展览的时候,可能是全院所有院系中最无障碍的。为什么呢?因为版画系的教学秉承了版画人的开放基因和科学头脑。我们欢迎任何变化,并因此激活了创造的潜能。不能做版画,没有关系,画画就是了;不想在纸媒和画布上画画,没有关系,用电脑软件画画就是了;不能到生活中去收集素材,没有关系,在网上搜集就是了,你们的身体虽然受制于门窗和围墙,但是你们的视野比以前更宽阔了。古人讲祸福相依,是的,因为疫情之故,我们和整个国家一起全面地深入到网络时代的生活方式里来,这是有前瞻性的。实际上在此之前,从生活到工作,都已经全方位地开启了网络空间的新时代。你们的展览能够呈现的规模和数量,是线下空间做不到的。你们将与人类发展中的重大事件,或许是东西方国际关系的“拐点”一起,被历史记录下来。我期待你们的展览成功!也希望你们从更大的时空观来看待问题。

接下来,我想对你们说一些建议和祝福。今年特别流行“拐点”这个词。比如,当疫情上升到峰值时叫做“拐点”,经济下滑到底时叫做“拐点”,中美关系由解冻到合作到摩擦到对抗都叫“拐点”。作为个体的人是被动的,随着国际大气候、国家族群和社会阶层潮起潮落。所谓人生无常是也。

毕业,是你们人生的一个重要拐点。是往好处拐,还是往坏处拐,我不知道,因为我不是算命先生。以我的有限认识能够提醒你们的是:人生一定充满磨难与挑战,关键是看你们用什么态度去对待。你如果是只燕子,那就会找个屋檐做个小窝过日子;如果你是只狐狸,就会去找鸡拜年,希望你别太贪心;如果你是只羚羊,那会练就一双保命的飞毛腿;如果是头猪,那就会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后果自负;如果你是只绵羊,就会做好被剪羊毛的准备,否则又能怎样呢;如果你是老虎,就会高兴地奔向森林;如果你是只雄鹰,那就会体验到天高任鸟飞,其实,你们现在不是上述生物的任何一种。人性是复杂的,人承接欢乐和苦难的能力是无边的,人的建设和破坏能量也是无穷的。人是一种高智商的动物,这也是人类不幸的根源。不过,你们只要有坚强活下去的意志,你们就能像以上诸般动物一样,以合适的姿态活下去。

同学们,你们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候毕业,或许毕业叫做就业,或许面临更多选择。但是只要你们心中的希望之光不灭,任何灾难都会唤醒你们求生的动物本能。动物本能很宝贵啊!但是,你们还得有内心的善和爱,以及有一颗听天不由命的既谦卑又骄傲的非凡之心。这样你们才能应对一切坎坷,战胜一切磨难。我还要提醒你们的是,你们除了具备人的一般属性,你们还有特殊的属性,就是:你们是职业化的艺术人,你们不仅有发现美的天赋,也有创造美的能力。你们可以为社会提供美和善的东西。我希望这些东西既能滋养人民,又能养活自己。

造型学院副院长 版画系主任 王华祥

郭子建

《解压游戏》 综合材料 450 x 200cm

指导教师:李晓林、王华祥、孔亮、李军

作品内容取源于自己生活中的点滴细节,记录意识或者潜意识下的一些感想。在作画方法上借鉴了黑白木刻版画的艺术语言,关注视觉上黑白色块之间的对比与平衡。通过将生活的点滴填满整张画面,试图营造出一种无序的紧张感。正如同作品题目《解压游戏》一样,在画布上绘画在某种程度上是生活的解压方式,我们可以把自己内心真实而又毫无头绪的情感在画布上肆意地表达出来。

李百舸

《木石图》 木口木刻 30x40cm

指导教师:冯梦波 、刘丽萍

人的梦境本虚幻无实,但确是能反映人内心深处所思考之事。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我们早已习惯了隐藏自我。正如诗词画卷中的寄情于山水,梦中充满着隐喻和通感。每个人都是一个矛盾的个体,是由不同的生活和情绪组成的。将看上去支离破碎且无逻辑的场景重新组合便成为了梦境,人物的面部以及身份已经不再重要,而草木云石也只是皆是情绪所化。这也是我的这一系列的作品想要表达的。

罗潘

《捕风》 视频 尺寸可变

指导教师:冯梦波 、刘丽萍

【作品简介】

“风”似乎是可以代表绝大多数抽象意味的字,它承载众多意味。若风推动叶片旋转,吹拂树枝摆动,映射进入手机镜头,风成为一个切实的东西。本片着重呈现沐风的山顶风力发电机和不同生命与风的对话,也是人与自然的交互。“风”似乎是可以代表绝大多数抽象意味的字,它承载众多意味。若风推动叶片旋转,吹拂树枝摆动,映射进入手机镜头,风成为一个切实的东西。本片着重呈现沐风的山顶风力发电机和不同生命与风的对话,也是人与自然的交互。

张骏良

《浪子》 视频 尺寸可变

指导教师:冯梦波 、刘丽萍

【作品简介】

影片记录了我这大学最后一年的历程和想法,创作的过程最后成为了主体,拍摄者则作为了主角。未知的世界就像月亮,被我拼命地追逐的同时给我光明。宇宙时空与我的主观之间始终发生着无数错位,当这一切不可挽回之际,我又该如何面对满地的六便士?

李大宇

《虚拟的胜利》 布面丙烯 200x65cm

指导教师:冯梦波 、刘丽萍

【作品简介】

作品源于我对电子图像的感受。信息化图像的视觉语言占领了人们的生活,游离在自然景观和虚拟世界之间的不适应引导我对于真实的思考。我将这些虚拟世界中看起来冰冷的电子因素重新概括、拼接和组合来构建新的生命体,来表达到我对于新媒体时代的认知。

唐安里

《观沧海系一》 黑白木刻 60x90cm

指导教师:李晓林、王华祥、孔亮、李军

【作品简介】

《观沧海》系列所想表达的是一种较为复杂而略微宏大的情感,是人与自然相处之道的投射。我借中华古代文化傩戏的元素,佐以山水自然来表现芸芸众生自古以来追求安庆,渴望能驱瘟疫避的最朴实的情感。特别是在疫情期间,人与自然的对白,敲响了蛮荒与文明,过去与未来,更成为了我创作的动机和画面中的倾诉。

洪一鑫

《男,二十三》 影像、纸媒、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指导教师:冯梦波、刘丽萍

【作品简介】

我到底是什么样的,我抱着这样的想法进行了一年对自我的探求。我与自己对话,尝试抽丝剥茧去好好看一眼那潜藏着的真实自我,但如同库里肖夫的蒙太奇实验一般,更多的建构带来了更多的解释与自我记忆的碎片,越是寻找越是困惑,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我,最终意识到自我如同多个个体交织而成的网,是复杂的,多元的,每个时刻都是真实的,不必寻找。这象征着我回到了原地,表演了一场徒劳无功的悲剧,仅留下这些片段作为这场旅途的墓碑。

苗杨

《处处透来》之二 木刻、油画综合 60x52cm

指导教师:李晓林、王华祥、孔亮、李军

【作品简介】

作品是在疫情这段特殊经历中产生出的对生命的体验,我既是旁观者也是当局者,大的环境氛围、他人的生存状态、自己的心理应对等等繁杂纠结的现象,紧张压抑挣扎的背后却隐隐透出强烈的生命之光,因而作品的表述中用象征性的意象营造出既真实又虚幻的抽象空间。

叶丰仪

《侧面》 2cm x 38cm x 30cm

建模:c4d、blender;

实体材料:纸张、数码印刷、胶装

指导教师:武将、康剑飞、谭坦

【作品简介】

纸张、印刷,有一种事后定型档案化的意味,书中的文本是爬取自各大新闻平台的一万条疫情期间的新闻标题,纸张两侧,这些“新闻”的两个“侧面”形成似字非字乱码般的混沌图像。在海量的信息中,事件反转又反转,螺旋上升的真理什么时候能被我们看见?

吴林泽

《冬天还未过去》 黑白木刻 75x55cm

指导教师:李晓林、王华祥、孔亮、李军

【作品简介】

2020年 一个小小的病毒,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吃的人。我隔着手机屏幕看到好多生离和死别,人被隔离却又彼此相连 ,有人在挣扎、有人绝望、有人无奈、有人痛苦,每天看着爬升的数字就代表有人不断离开, 然而春天已经到来,冬天何时过去?在这场受难中人的苦痛和爱都不应该被遗忘,也应当敬畏灾难背后的自然律。

董育麟

《我从中间走过》 纸本绘画、数码版 150x90cm

指导教师:李晓林、王华祥、孔亮、李军

【作品简介】

我喜欢在春夏之际的傍晚走一走,去感受属于这个时候的气息,并且用画笔记录我所见到的生活。

范书媚

《翌日》 数码纸版

指导教师:李晓林、王华祥、孔亮、李军

【作品简介】

《翌日》运用数码版画的绘画方式,以“画中画”的构成形式通过画中人物的探索,走进深处的故事,嫦娥奔月故事为原型,表现向往新生告别昨日,追求新生,人首兔身的半兽人作为指引者来讲述画面的另一故事,两张画紧密联系,两条主线直指同一故事的内容,加之独立小画组合突出具体细节刻画,共同表述主体人物摆脱困厄与束缚继而飞升脱离的“新生”的含义,希望新的一天能摆脱不好的过去,向光明自由而活。

李大同

《周期》 棉线、黑色织物染料、大头针 80x80cm

指导教师:李帆、武宏

【作品简介】

等距染成黑白两色的线,在钉子之间缠绕,以固有的规律,生成了黑白灰色块组成的图像。 在创作的过程中,我发现并研究了这些图像生成的规律,最终利用它们的规律来干预这些图像,并设定了它们相互作用的规则。这在我看来就是在与材料进行一种平等的交流,我必须先了解它们,把握它们组合的规律,让线绳在自身的规律中游走,而不是去试图控制它们。在我自己设定的规则与材料自身的规律的约束下,我反而感觉到了更大的自由。

杨竺

 

《黑暗中的刻痕》 black2.0 、密度板 62x100cm

指导教师:李帆、武宏

【作品简介】

作品的灵感源于在夜晚从我的卧室门缝中透出来的光线,通过纪实摄影的方式,从不同角度的拍摄出类似铜版飞尘及刻痕感的光线,我拭掉任何清晰的具象与摄影照片中不协调的色彩,以强对比的形式放大呈现。具象的纪实性事物被极简化,将事物完全转化成了符号的形式,传递出传递出我对孤独和压力的理解。

吴宜洋

《米分》 羊毛、棉、涤纶、铁丝、现成品材料

200x600cm

指导教师:李帆、武宏

【作品简介】

粉色在19世纪刚作为衣物染料出现时,是男孩的专属色。但是1960年代开始,女性开始摒弃之前文化定义的女性形象,激进女权主义也开始用利用粉色来武装自己,将粉色视为代表进步、力量与尊严的颜色。随着时代的更迭,如今粉色成为了很多女孩儿童时期最喜欢的颜色,象征着“少女”、“甜美”。 作品采用大量不同程度与形式的粉色织物,试图用大面积柔软的粉色刺激人们的视觉神经,让人们被粉色包裹,发挥这些柔软但坚硬的力量,探索与回溯粉色在现代社会刻板印象外的其他可能。

黄榕

《本来就是这样》 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指导教师:李帆、武宏

【作品简介】

人们习惯性的符号化事物,忽略其两面性。蝴蝶在代表“美”与“善”的背后,吸食的却是腐尸与粪便,而马桶作为一件宽容的陶瓷容器,却与恶心、不堪联系在一起,被动接纳着人们赋予的“丑”与“恶”。这些行为源于人们对美好印象幻灭的回避,以及对自身丑陋与不堪曝光的恐慌。作品展现了最“自然”的一切,抛去了定义,无关善恶美丑,但当蝴蝶在马桶中度过了生命的四个阶段,化蝶飞向死鱼的那一刻,不知人们还能否欣赏这般 “现实”。

黄朵朵

《叠加状态》 影像 11分50秒

指导教师:李帆、武宏

【作品简介】

记忆中有关情绪的时间都会变的无限漫长,然而,时间只有先后却无强弱变化—是最稳定的存在,仿佛在原点源源不断的生长、重叠在一起。回到曾经熟悉的家庭环境中—场域的变化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不稳定情绪的根源。我试图与生活保持一定距离去观察,这种距离却意外的稳定了我的情绪。让我与“生活”建立了新的联结。 作品以时间为线索,以相似速度与图像的叠加,记录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生活际遇。试图与观者产生情绪上稳定的共鸣,以疏远的孤独来获取稳定亲密与安全感。

河知玧

《breath and praise》 黑白木刻 80x90cm

指导教师:李晓林、王华祥、孔亮、李军

【作品简介】

世界上的一切都留下各自的痕迹。

我注意到那些平凡的痕迹、细微的痕迹,它们汇聚成艺术作品,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痕迹也是能量,可以传达给每个人。

潘俊伊

《俩》《仨》 影像 14分20秒

指导教师:武将、康剑飞、谭坦

【作品简介】

《俩》《仨》这对作品是我对“人”、“人间”的提问和思考。 局限性的存在,产生对立的二元概念。《俩》试图通过二元对立间相互转换、相互塑造的关系探讨其概念的相对性。人是群居的,“自我”不可避免要与其他“自我”相处。“三”作为除“一”、“二”外最小的正整数,除指代“三”的数量外,还常被用于指代“多”,象征集体,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而“仨”不仅包含“三”集体、同一的含义,且包含“个”的概念:即个体的独立性。《仨》试图通过描绘一种自我处于人群中的状态向观者提问:自我与其他个体、群体的真正关系是什么?

刘然

《密林》 胶版、转印 42x59cm

指导教师:武将、康剑飞、谭坦

【作品简介】

王欂源

《最新双语识字图》 黑白木刻 120x76cm

指导教师:武将、康剑飞、谭坦

【作品简介】

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

究竟真实存在吗,

美好背后潜藏着危险。

我们该如何抉择?

姜子硕

《迹》 宣纸、拓印 45x45cm

指导教师:黄洋、史新骥

【作品简介】

拓印以实物与纸面真实的接触,能有别于照片,以“迹”的方式将实物的信息进行记录。本作品以全型拓的技法,结合饾版思维,将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纹理,重新组合、并置。尝试以不同的视角描绘生活。

杨梦萍

《蛙国》 动画短片 29.7x21cm

指导教师:黄洋、史新骥

【作品简介】

这是一个“蛙”的国度,整个世界都是由一种物质或者元素组成,以美好难忘的记忆为基石组成对家园的幻想。其中的田园蛙鸣是对自我“家园”的探求,里面各种形态的蛙与现实似是而非,就像是灵魂与现实的躯壳不能划等号一样,是在这个世界中他们的生命形态。以黑白为基调,结合石版画效果与水墨画的意境,以不同的视角展现蛙国的景象。

延艺

《次元进化论》 针管笔画 36x26cm

指导教师:黄洋、史新骥

【作品简介】

寂静的白茫中一场异时空的大变迁在神秘生物的异变中拉开帷幕,吞噬和不停止的生产是他们得以进化的养料。他们簇拥在一起,仿佛胜利者般舒展身姿展现自己的魅力。正如人类社会优胜略汰的法则一般,争夺与守护促使其成长,是贪念作祟亦是生存之道。作品以怪诞的生物形象与手绘的繁密线条编制出这个幻想的进化国度,白纸衬托黑线将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记录在册,构成这异次元的进化论。

隋文瀚

《万径》 宣纸,篆刻 42x36cm

指导教师:黄洋、史新骥

【作品简介】

此系列作品是在对中国传统版画的思考下,对传统版画语言手法发展空间与可能性的探索与尝试,使用相对雕版印刷更加简易灵活的篆刻技法,结合传统版画中的饾版思维,利用有限的模板,捺印出灵活多变的画面,营造出丰富多样氛围,从崭新的角度来诠释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韵味。

许宸扬

《喝咖啡,从早喝到死》 Ipad 24x34cm

指导教师:武将、康剑飞、谭坦

【作品简介】

数码绘画也是有其自在且不可控之因素的。毋庸说,数码绘画也有自治因素。绘画就是痕迹的遗留。痕迹都是自治的,笔触,效果,都有自己的想法,愈加阻挠,愈害其生。故此需引导,施“无为”的治理,利其生。治理痕迹,就是治理偶然性。偶然性是这样的:它是顽童,天才绝代的击剑手,如果接住他前两招,他就开始投入得要死。

黄若梦

《石谱》纸媒(档案级喷墨打印)、胶版印刷、影像

19.7x27.4x5.5cm

指导教师:武将、康剑飞、谭坦

【作品简介】

希腊神话中坦塔洛斯永受饥渴欲与恐惧惩罚,在《石谱》这部实体书中,展示了逐页影印的《肉犬的饲养与产品加工》、《菜谱》、《全球50道经典美食》三册商业出版物。通过书与书的嵌套,在纸页上建造时空,“巨石”在这一时空中左右摆动,摇摇欲坠。

司沛林

《生长》

镜面 木方 亚克力 电机 钢轴 灯光 150x150x20cm

指导教师:周吉荣、祝彦春、唐承华、张战地

【作品简介】

逝去的为新生的提供了生长所需要的一切。新的生命也会衰老逝去,为更新的生命提供生长所需要的一切,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生命来源于物质但又不依赖物质的存在。此刻的世界在静谧的生长。

葛钰晨

《今夜故事》 综合版画,综合材料 80x120cm

指导教师:周吉荣、祝彦春、唐承华、张战地

【作品简介】

故事都很难被复述,就像梦境一样,透露了复杂的恐惧、质疑 、期望背后的秘密……

从黑夜将至到夜幕降临,野猫变成了狮子,而在实在的黑暗中,狮子又是什么?

我的故事讲完了,跑来了一头狮子,先捉住它的人别忘了打开它的肚子。

王德彬

《爆炸——循环》 影像 600x174cm

指导教师:周吉荣、祝彦春、唐承华、张战地

【作品简介】

1986年“切尔诺贝利事件”,2019年澳洲大火,生机全无到重燃希望。所有都是从虚无中来又往虚无中去,从无到有再到无,世间本是一段段循环,结束不仅意味着结束,还意味着开始,无始无终。

对于生命的理解,我创作了一段动画,又将这段动画投射到了水(代表时间)、花丛竹林(代表生命)、立方体(代表空间)之上,形成了这段影像作品,试图达到观念(二维动画内容)与自然生命的对话。

董伦玥

 

《时刻·始》 数码绘图 30x30cm

指导教师:冯梦波、刘丽萍

【作品简介】

现实的快节奏会使人疲惫焦躁,广泛的交际会不轻易间受到损伤,在需要转换的时间点使自己慢下来,看一下美好的事物。结合不同时间对景物的特殊感受,由内心所感转换成为色彩,呈现出自我的记录。

刘泽 

《食山人》 影像、机器人 尺寸可变

指导教师:周吉荣、祝彦春、唐承华、张战地

【作品简介】

我在大庆长大,成长的每个阶段对资源的感受都在不断变化。这些感受源于看似富足而美满的生活条件;源于这座年轻城市的快速发展;源于自然资源带来的福利,同时也源于对这座几代人依自然资源生活的城市未来的担忧。资源丰富,但食之有尽,对如何选择和追随资源的疑问构筑了我的思考。

李成硕

《家》 油画棒 105×75cm

指导教师:周吉荣、祝彦春、唐承华、张战地

【作品简介】

这是一种在控制之下自我控制,生发出的自由。这种自由是限制自己、改变自己,是自我与自我的实验中生发出来的,它就像是自我的画像。人和植物并没有什么差别,环境决定生命样貌,阻力决定生命状态,遭遇决定生命长度。生命的一切都与生命本身无关。唯有在被限制的大环境下生发出来的一些情感是相似的。是植物的向上攀延,是人对自由的向往。

我以家庭关系和家庭琐事为灵感,创作了这件记录植物自由生长的视频作品,并命名为《家》,寓意个体在大环境下的反应和变通,但我又不满足于此,因此在影像之外,又用油画棒绘制了一组植物题材的抽象作品,来丰富和在感官层面支撑这个影像装置。

艾逸天

《关于地外行星资源开采设备的自生成图像报告》

纸媒、档案级喷墨打印 20x24cm

指导教师:武将、康剑飞、谭坦

【作品简介】

本作品为书籍艺术作品,内容背景系虚构:未来某年航天局进行了地外行星资源开采计划,并且完成了自动化设备的投放,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建设。然而因为各种原因,计划遭到搁置长达数年,早已超过了预设的工期,但是这些人工智能控制的设备却还在继续运行。在一次太空探测活动中,探测器偶然收到了来自该废弃基地传来的图像讯息。

丨编辑排版丨

CAFA·Young媒工作室 张瑄

丨校对丨

CAFA·Young媒工作室 刘宇啸

主编丨吴琼

编辑丨何逸凡



友情链接

东方书画艺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1-2020 东方书画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津ICP备13005438号   技术支持:15222758054